現代人對於健康觀念越來越注重,運動以及飲食控制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越來越多的觀念與知識也在網路上流動。其中也有許多未經證實、還在實驗驗證階段,甚至是完全不符合訓練學的資訊充斥在其中,最容易造成誤解的便是交叉混用的情況。

肌肉越大越有力量?這是現代被健美健力資訊影響下的誤解還是真理?
運動與訓練的特殊性
談到運動,不論是奧運賽場、洲際比賽,抑或是我們常見的菜市場盃與日常休閒的play場,都存在著一定比例的「輸贏成分」。換句話說,當我們站上球場,無疑是抱著「我要贏」的心態,而支撐我們贏的最主要層面就是:「體能與技術」!追根究柢,培養這些技術與體能成長的關鍵就是「訓練」。換言之,訓練正是支持一切運動的根本。
因此,各種不同運動項目的體內與技術等等相關訓練便從中誕生,有相似技術或體能要素的或許可以作為輔助內容,然而跨型態的運動上就無法套用在訓練中,這就是所謂的「訓練的特殊性」。舉例來說:排球與籃球都需要可以訓練跳躍高度的增強式訓練,但因為跳躍動作與特性的不同,因此兩者在增強式訓練內容的比例安排或是訓練動作的選擇上就有一定程度的落差。
健美與阻抗訓練
在現在各式各樣健美與增肌減脂資訊充斥的影響下,相信很多球友對於「阻抗訓練」有不少的誤解,認為阻抗訓練就是單純的重量訓練並且追求肌肉肥大與肌肉線條。然而阻抗訓練指的是身體對抗負荷的訓練方式,舉凡重量訓練、水療等等都算是阻抗訓練的範疇。而肌肥大只不過是運動訓練的一個過程產物,並不是主要運動員主要追求的「目標」。

肌肉肥大指的是肌肉纖維的增生,雖然肌纖維的厚度能影響力量的表現,卻也會拖慢肌肉收縮的速度,反而不利高敏捷性的運動項目 ─ 圖片取自:運動星球- 肌肥大
在這種資訊交雜的時代下,筆者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運動選手需不需要肌肥大?」或是「肌肥大會不會影響運動表現?」而筆者最常給的回答都是「需要肌肥大,但不是必要,因為肌肥大會直接的影響到運動表現。」
結論
在速度型、敏捷性高的運動項目中,特別是追求「跑得快、跳得高」的運動中,擁有高速的肌肉收縮速度才是最主要。而肌肉肥大的訓練都是以慢速的收縮活動做為訓練基礎 ( 肌肉的感受度等等原因 ),因此在長久訓練之後會因為「記憶效應」而影響運動表現,然而,這並不代表運動員不需要肌肥大。適度的肌肉肥大,不僅能提升運動表現,也能幫助身體在運動時較不容易受傷,但過分的追求肌肥大並相信肌肉越大塊就能帶來更好的運動表現那可就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