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我們討論了「排球選手需不需要練習長跑?」的問題之後,這次我們要來再進一步探討的是究竟「操到吐是好是壞?」

 
為什麼會操到吐?操到吐又代表什麼問題?我們首先就先來了解這兩個問題。
 

Q1. 為什麼會操到吐?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中有提到最大攝氧量的概念,也就是身體利用氧氣的能力。
身體在活動時,除了需要氧氣進行能量轉換,更需要氧氣幫忙代謝掉因活動而製造出來的乳酸;一旦身體的活動消耗量超出身體使用氧氣供給的範圍,便會造成乳酸極速堆積,這時候就會產生「代謝性酸中毒」,症狀較輕微者可能伴隨頭痛、眩暈、肌肉疼痛、反胃等等,嚴重者可能就有嘔吐,抽蓄痙攣、哮喘甚至休克等等症狀。
 

Q2. 操到吐所代表的問題

上面我們已經了解到為什麼會操到吐的原因,從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身體出了什麼問題,那就是「身體使用氧氣的效率不夠」;換句教練的話說,就是「體能太差!」,但實際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一般在進行最大攝氧量量化的實驗中,其中一種實驗方法就是利用跑步機「爬坡」,在逐漸提高坡度與速度情況下,配合呼吸氣體分析儀氣來判斷身體使用氧氣的情況。正常從事爆發力特性運動項目的選手,特別是球類運動員的極限,大約都分佈在在第四階段。而長跑選手,如馬拉松、鐵人三項等等皆可到達五階或以上。順帶一提,由於這實驗必須讓受試者撐到身體極限,因此實驗結束後都會伴隨輕微的「代謝性酸中毒症狀」產生,發生短暫的眩暈以及反胃。
 

最大攝氧量跑步機設定表,每三分鐘一階,逐漸提高跑步機坡路與速度,不斷提高身體活動的強度,直到選手身體到達極限才停止測驗 / 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院_運動科學診斷實驗室

 

小心肝臟與肌肉中的醣份減少

那麼,究竟操到吐是好是壞呢?基本上國內外皆沒有從事過類似的研究!但若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切入看來,這也許是一件需要避免的事情,尤其不該每次訓練後都有這種情況產生,更不應該視為「目標」。
慢跑主要動用到的系統為有氧系統沒錯,而在有氧系統中提供能量的來源裡面,大約前 20 分鐘會使用醣類,直到 20 分鐘後才會動用到脂質,然而這是在「低強度訓練下才會使用的路徑,一旦超過低強度區間,便會不斷消耗肌肉中的醣類以維持能量的供給。」
這代表著,若長期在這種環境底下訓練,會造成選手儲存在肝臟與肌肉中的醣份不斷減少,在比賽時無法以最佳狀況出賽,更有可能造成肌肉纖維溶解,影響選手的肌肉與力量強度。
 

慢速跑

在國外的訓練中,基本上皆以最基礎、最低限度的 20 分鐘「慢速跑」作為選手心肺訓練(或維持)與最開始的暖身活動。也避免更多的消耗已準備接下來內容更紮實、強度更強的訓練課表。
並不是說國外的月亮比較圓,而是他們在訓練課表裡安排了循序漸進且更多項更徹底的訓練。不浪費時間的訓練,造就訓練效率高、選手不浪費體力與精神,更能專注在訓練中,也能獲得充分休息預備接下來的訓練或比賽;長時間的訓練與養成一直以來都是國外與國內訓練眼光的不同,這幾點的確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