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許多人在「OO排球」粉絲專頁裡面提到了許多的問題,內容主要包括了
1.從事爆發力特性的選手需不需要練習長跑?以及
2.練到吐到底對選手是好是壞?
這兩個問題從事了非常多的討論,筆者在這篇中先就第一點:「從事爆發力特性的選手需不需要練習長跑」這部分進行探討。有其他想法的歡迎也在下面留言討論~
旅義選手黃培閎討論長跑與排球選手議題引發熱議 / 取自黃培閎 HUANG Pei-Hung
排球屬爆發力特性運動
首先,我們一般都知道長跑主要是以有氧消耗系統來運作,而爆發力特性運動就是無氧消耗,例如:百米短跑、標槍、球類運動……等等這些類別。而排球屬於球類運動,因此就歸納在爆發力特性的運動裡面。
爆發力特性運動員需要進行長跑訓練嗎? 這句話先讓我們換句話說:「爆發力特性運動員需要進行有氧訓練嗎?」根據運動生理學的角度來看,答案是:必須要訓練的! 原因很簡單,乳酸是無氧消耗下的產物,它的代謝需要氧分子的配合,因此若有氧能力夠高,身體能使用的氧氣越多,自然身體代謝乳酸的效率就能更加快速。
有氧訓練只能靠長跑?
然而,有氧訓練就只有長跑而已嗎?答案卻是否定的!
綜觀國外的許多訓練方法上,許多無氧訓練也同樣地能夠訓練到有氧系統,例如高強度的間歇跑訓練,不但能夠提升最大攝氧量註一 ,提升無氧閾值註二,更能讓選手提升爆發力與爆發耐力註三。所以說,若已經有了同時能訓練到爆發力與爆發耐力,同時也能顧及有氧能力的訓練方法,那為何還需要再單獨把長跑項目拉出來做訓練呢?這樣不久顯得訓練重複且效率降低了嗎?但也許教練也有其他考量也說不定。
結論:爆發力特性的選手需要進行有氧訓練
最後,若因為課表安排需要,像國訓中心的課表都會安排在早上進行「慢跑運動」,此時則建議需要有一套「生理監控系統」,最簡單的就是利用「最大心跳率百分比註四」來監控選手此時的消耗狀態處於「低-中-高」的哪個階段,而非以直覺去評估選手訓練時的生理資訊。
最後讓我們來整理一下,對於爆發力特性的選手需不需要進行有氧訓練,筆者可以很簡單的說:「需要且必要!」但是否要利用長跑來進行有氧訓練?筆者給的回答是:「還有很多訓練方式同樣可以訓練到有氧能力並且兼顧無氧系統,因此若課表許可,可以安排更有效率的訓練方式。」
P.S.針對第二點:「練到吐是好是壞?」會另外發布一篇文章~ 歡迎大家再一起討論!
註:
一、 最大攝氧量:就是身體在活動中使用氧氣的能力的最大值,值越大,代表身體恢復速度越快、也能承受高強度活動越久
二、無氧閾值:判斷身體在活動中進入無氧消耗的指標、通常配合最大攝氧量來判斷,若身體活動消耗超過氧氣補給速度,便會進入無氧消耗
三、爆發耐力:指的是不斷連續爆發時的持久能力
四、最大心跳率百分比:最大心跳率(MHR)有許多算法,普遍以「220 - 年齡」作為推估值,而一般將 60%MHR以下界定為低強度區間,60%~80%MHR為中強度區間(有氧系統),80%MHR以上則是高強度運動員訓練區間(無氧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