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見的排球運動傷害中,就「慢性」傷害的角度看來,膝關節的傷害佔了絕大多數的比重。無非是訓練與比賽中反覆跳躍、落地、衝刺、急停、折返……等等動作造成膝蓋在經年累月之中累積了不少疲勞與壓力,因此「積勞成疾」。再加上一些運動習慣以及不良的姿勢等等,常常引此成為慢性轉為急性傷害的導火線。
 

膝關節在反覆不斷的訓練中累積了相當的疲勞與壓力,若再因為運動姿勢與不當習慣的使用,很有可能造成極為嚴重的傷害。圖片取自:運動筆記

 
談到運動習慣與不良姿勢,最常見的運動錯誤習慣就是所謂的「飛躍落地」,我們常常會要求選手跳躍時能以「直上直下」的方式進行是有它的道理存在的。依據國外生物力學的研究指出,在落地時若帶有向前的衝擊力道,會提高十字韌帶斷裂的風險,比起垂直落下的方式高出 3~4 成。
這是因為腿後側肌群會在落地時收縮,以抵抗身體向下時的緩衝。然而,若此時帶有向前的衝擊時,變會造成一個橫向的剪力。若衝擊越強,造成的剪力越大,就更加提高斷裂的風險。小編認為,這也是造成「台灣戰神」王明浚受傷的元兇之一。
 

 
另外,男女生因為骨盆大小不同的生理結構上差異( Q Angle ),也直接地影響到膝關節受傷的風險(約 2 倍多)。這也是為什麼建議女生除了平時的技術、團隊練習之外,更需要進行肌力訓練的最主要原因。
 

Q Angle 簡單來說,指的是膝關節與髖關節的夾角。夾角越大,則下肢承受的壓力就越多,因此受傷的風險便會提升。圖片取自:Footsmart Blog

 
膝關節是人體下肢最重要的關節,它不但是負責連接所有下肢活動的橋樑,更乘載了人體活動時的壓力與衝擊。另外,它還常常是身體結構出問題時的「代罪羔羊」!明明是踝關節(足弓塌陷)、髖關節(骨盆歪斜)甚至是脊椎出了問題,可最終釋放出疼痛警訊的,都在膝關節上。因此,若膝關節時常反覆疼痛的話,建議除了做膝關節的治療外,還要再去做詳細的檢查已確定病灶是否真的為膝關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