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身邊不乏有許多運動績優生(俗稱體保生)的朋友們,但你知道他們如何成為運動績優生嗎?藉由這篇較為複雜的文章來跟大家聊聊他們的升學管道與問題。
 

(取自網路)

我們是「運動績優生」

首先來聊聊運動績優生(俗稱體保生)。體保生這個名詞出自於民國54年教育部公佈的「各公私立中等學校體育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辦法」,該法規定大專院校的體育科系從民國55年起開始接受中等學校的體育成績優良保送生,並稱呼這類學生為「體育績優保送生」或「體保生」。
民國73年修正此法為「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並將這類學生改稱為「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刪除「保送」的字眼,簡稱為「運動績優生」。所以「體保生」這個名詞在民國73年後已不被使用,請稱他們為「運動績優生」!

運動績優生的升大學管道

接著談到運動績優生的升大學管道,台灣運動績優生升大學管道可分為「甄審」、「甄試」、「單獨招生」及「轉學、插班考試加分」等四個管道。

  • 甄審

申請資格為符合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辦法第2、4、5、7條規定 (參考延伸閱讀#1) ,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比賽獲成績優異者。須具備在校成績與運動成績證明,審核通過以各校所提供運動種類、各科系名額及條件為限,並參考學生志願及運動、學業成績,不須考試以分發的方式進入大學就讀。

  • 甄試

相較於甄審甄試資格的取得較為寬鬆,申請資格為符合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辦法第第3、6條或有甄審資格規定 (參見延伸閱讀#1) ,主要以參加國際競賽活動或取得國內競賽成績優異者為主。參加甄試者必須接受學科甄試之學科考試及專長術科檢定,學科考試包含國文、英文及數學三科,每科滿分皆為一百,其運動項目屬團體競賽者 (籃球、排球、壘球等) ,須參加專長術科檢定,再按運動分級、學科成績高低及志願順序分發;分發以各校所提運動種類、各科系名額及條件為限,最後以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填寫之志願依序將學生分發於各大專院校。

  • 單獨招生

由各大專院校依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辦法第9條第1項規定自行辦理 (參見延伸閱讀#1) ,各校應事先擬定單獨招生辦法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其適用對象為高中職或五專畢業,擬升學大專校院者,其報考資格、報名程序及錄取標準皆由各校自訂,招生名額納入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招生名額內。各大專校院辦理單獨招生之考試日期及方式不一,為落實單獨招生考試之公平、公正、公開原則,教育部已自民國94年起每年發函要求各校至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網站之「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網路作業系統」登載單獨招生考試訊息。

  • 轉學、插班考試加分

為鼓勵專科學校學生致力於專項運動並提升其競技水準,教育部於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辦法第14條中規範專科學校肆、畢業之運動績優生參加大專校院自行舉辦之轉學、插班考試時 ,有「得予增加總分10%」之加分優待。考試之報名程序、考試科目皆由各校自訂,招生名額納入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招生名額內。
 

升學輔導辦法重大缺失:忽略術科以外的技能

從上述升學管道可以發現,雖然運動績優生可藉由不同升學管道進入大學就讀,但升學管道甄選條件都參酌術科成績表現,如何選取對己有利條件之升學辦法入學,是現今考生、教練及家長等人重視的課題,若未取得保送甄審或甄試資格,只能與一般生共同競爭,因此擁有優秀術科成績表現之考生較占優勢,「保送大專院校」也成為多數運動員從事運動的最終目標。對於運動成績的過度評價,造成運動選手對運動以外的其他學習未能重視,運動績優生在中學時代為爭取保送權將大部分時間用於運動訓練上,學業以及其他技能方面的成就在他們眼中自然失去其價值。
總而言之,若你是一般生,請幫助在學業或是其他活動上有困難的運動績優生,運動績優生並不代表學業成績低落,就筆者許多運動績優生的朋友,在學生時代不只能幫助學校獲運動成績,學科或是課外社團上也都有許多良好的表現,只是他們比一般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若你是運動績優生,那你必須先為自己的學業負責,接著在大學時期積極找尋自己的興趣,朝未來目標邁進。若你對於運動績優生這個問題有任何想法,也歡迎在排球筆記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