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小凱的影片,相信大家對於攔中球員的攻擊動作練習有初步的了解,在這篇文章中,將會更加詳細地提到究竟“小繞臂”與“大繞臂”兩種不同的助擺能給予攻擊手在攻擊時怎麼樣的效益。
攔中和大砲的不同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到攔中與主攻兩個不同位置的作用是什麼,攔中(Middle Blocker)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負責進行攔網與第一個時間點位攻擊的球員,由於進攻的特性是在第一個時間點*進行快節奏的攻擊動作,因此往往攔中又被稱為快攻手;另外一方面,主攻或稱為邊線球員(Wing Spiker),則是擔任負責進攻負責拿下分數的球員,因此在攻擊的時間點上就會不同於攔中的第一時間點攻擊,而是負責第二時間或是第三時間的進攻,由於是負責拿下分數並且在決定關鍵分數時挺身而出的球員,因此主攻在一般稱呼當中又被稱為大砲。
而在戰術的運用的角度上來說,攔中負責的是第一時間點的進攻,要求的是趁著對方攔網來不及反應或是還沒站好防守位置時就將球打掉得分的快速攻擊方式,因此容易造成對方攔網時的負擔,並讓舉球員能夠有更好的戰術運用,這也是為什麼通常攔中所扮演的都是負責掩護主攻手的角色,若是快攻能有可怕的牽制能力,那麼主攻手往往就能在『單摳或是No摳』*的情況下輕鬆得分。
反觀主攻手必須負責大部分的得分工作,因此不管是第二、第三時間點的進攻,或是恨天高的修正球都必須想辦法得分或是處理,要求的就不像快攻一般的快節奏攻擊方式,而是需要穩定並且精細的控制球線與身體力量爆發兩者之間的配合以達到得分的效果。
小繞臂和大繞臂的出手時間點差異
這樣的差異便造成了小繞臂與大繞臂在運用上的差異性,小繞臂能讓攻擊手在助擺*後迅速完成攻擊姿勢並出手擊球,因此像小凱、詹詠引、江天祐……等等這樣的快攻手在攻擊時都會運用到小繞臂,目的就是為了能在短時間內“架好”攻擊姿勢且拉高手肘提高打點,並在舉球員托完球的瞬間擊球、攻擊得分。
而大繞臂的運用則是讓主攻手在攻擊時能有更強的力度與更大的攻擊角度,因此在不那麼要求“出手速度”的主攻手上便可以發現到大擺角的運用,我們可以從石川祐希的動作來了解這個奧秘。
(影片2:07處)
快攻追求的目標就是又快又狠,運用快速的攻擊與高打點往下的銳利角度得到壓制的效果,並在這樣的壓制力下提供主攻手有更好的攻擊空間,帶領球隊邁向勝利!期望大家能夠在之後的練習上也能應用到大、小繞臂的運用。
時間點:時間點指的是舉球員將球托出後,攻擊手將球擊出的時間點
通常可分為四項,分別是:第一時間,第二時間,第三時間與修正球;第一時間指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快攻,不論A, B, C, 或是背飛;而第二時間則是球在短距離上升後,攻擊手在球落下時攻擊,俗稱二號;第三時間是球在飛行較長的距離後由攻擊手攻擊,這種通常球較高且較長;修正球是為了讓攻擊手有更充裕的時間準備,因此球會被托的非常高且距離長。
*單摳、No摳:指的是攔網的人數,單人攔網或是沒人攔網 *助擺:輔助擺臂,在攻擊時與助跑一起輔助進攻與增加跳躍高度的動作。